時間:106年4月19日星期三13:00-16:00
地點:霧峰國小會議室
講題:輔導、互動金鑰匙
講師:師大心輔系吳麗娟教授
參加人員:屯區兼輔教師及霧峰國小老師
以下是上課筆記,檔案中有Word檔
r尊重:尊敬她/他的重要性,把人當一回事是不容易的。
r尊重人跟人的差異性。
r我們的文化是不太允許差異性。標準答案「應該、必須」,太用力的老師父母,窒息的愛,孩子受不了。
r不遵守規範,貼上「壞孩子、壞學生」標籤。
r人要的不多,只希望「我是好的」、「我是棒的」。
r問題行為在表達需求─底下需求未被滿足。
r人際歷程理論:兩個需求未被滿足,就以問題行為來表現。依附關係(attactment)好的連結,做自己(autonomy)獨立自主分開的需求。
r大人「我是為你好」~看不見、聽不到別人的聲音。
小孩 ~教孩子用好的方式表達。
r我為了得到你的愛,只好順服、壓抑。
r問題行為在說話,缺點就是優點,優點就是缺點,看見好跟壞。
r大人會覺得「錯」,其實只是just different.
踩了對方的自尊(你不好…壞小孩…)
r人的一輩子在親密與自主中掙扎。
r文化在急著規範,罵「我很爛、我很差…」,小孩焦慮起來…壓抑不住acting out,人的基本需要自尊被否定,會想辦法用問題行為降低焦慮。
r你的順服,維持了我的問題。問題是互動出來的,彼此佔問題50%。
r尊重別人caring & 尊重自己reframing ,把自己當一回事。EX:有人一直請你幫忙,「謝謝妳的信任、看重我的能力,幾次幫忙你下來我也有收穫,但我最近真的很忙,不方便,謝謝你!」
r常見的三種問題行為
1.討好、順服的人 à需要把自己當一回事
2.攻擊
3.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ve (麻木、滑手機)
r老師更高壓、學生更不爽。陷入權力鬥爭power struggle.
r心理學大師張春興教授曾說了一句名言:「若把孩子的問題比喻成病,則病因常起源於家庭,病象顯現在學校,病情惡化於社會。」
r罵小孩…意指I am not ok.
邀請他保護自己,「不是我的錯」。人的基本需要自尊,我是好的,需要自我保護。
r學生每天被罵、考試都不會,還是來學校(火坑),上課聽不懂,不斷看見「我很爛…」很挫折。就為了降低焦慮、維護自尊,睡覺八節課。
r處理問題前,探詢原因。
常常導師講得有道理、沒效果的話,急著規範。
以後孩子再也不說了,要討秀秀還被罵。
r再壞的孩子,練習看見孩子的好。(有沒有那一絲絲、一毫毫的好~)
每天拿顯微鏡看孩子優點,用擴音器說優點。
不視為理所當然,化剎那為永恆。
r每天思考,怎樣讓孩子有成就感。
到國三不會寫名字,花一節課教A,只考A,每個人都期待考試,天天拿一百分。學期末學會26個字母,還會罵同學you are a pig.
學習重點放在啟發興趣,一旦有了興趣跟成就感,以後開啟全自動化的學習。
r把對方當一回事,對方也把你當一回事。
關係好,怎麼說都有效。
r不要想新的改變,一下子可以改掉七八年、這輩子受十多年的委屈。不是針對你,常常孩子反映的是重要他人的經驗,不要被勾起。
r越要她聽你,越要接納這個人。否則就是邀請她自我保護。
r下課後回來,老師們仍私下討論,教授喊「親愛的」邀請底下老師回應「我在這」。
用方法溫柔的召喚大家回到課堂。
r老師們用過去學的,教現在的孩子,適應未來。
r大人一手要孩子「有自信」,另一手打他「這不好、那不好」。
r問題行為不是孩子很壞,是很多因素(家庭亂掉了)。試想如果今天家裡出事了,老師還能好好上班嗎?依附關係,為了降低焦慮,保護自尊,用問題行為(代價很大)設法解決問題,救家庭、救自己。
r無論如何,我一樣愛你。「你是很重要的,我很在乎你。」
r跟我們想得越不同,越要了解。(很容易引起我們自身的防衛,罵她、說服我自己沒有不好,講對方的錯。)
r自我價值:即使我不喜歡,你還是要自我肯定,知道自己的好。
r孩子「壞」-不符合我們的期待,變成大人小孩的自尊保衛戰。
頂嘴的小孩~把自己當一回事 reframingà「很勇敢、反應快、會表達…」
聽話的孩子~通常大人最喜歡,也最危險。不會出聲、不會做自己。
r孩子跟媽媽抱怨不公平,教授的回應「謝謝妳告訴我,不然我真的不知道…」(肯定孩子的表達),同時教她方法「跟長輩講話,越溫柔勝算越大,你再溫柔的說一次…」
r尊重完,該要求還是要要求。同時立刻增強學生「謝謝你,習慣要改很難,你立刻改!」
r我認為肢體接觸最好的方式是傳遞愛,但不一定要如此,選用符合你人格特質的方式。
r作弊:不是不知羞恥,是非常知恥!很在乎成績,為了老師、為了家長的健康。
à「老師欣賞你想把成績提升,想把事情做好。但是你也知道,作弊改過代價很大,要被記過。是什麼讓你冒這麼大的風險,這麼好的孩子?」